跳至主要内容

人类在金属焊接上有什么骚操作?来了解下搅拌摩擦焊~

金属中,由于质量较轻,铝和镁常常被用于航天航空器的结构中。然而,这些轻质金属的合金可焊接性极差,用普通的熔焊工艺进行焊接,很容易出现热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陷。纵使高超的技术和工艺可以降低焊接缺陷产生的概率,但熔焊时高温带来的热量和毒烟,对操作者的健康也会是巨大的威胁。
  那么,有没有一种焊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搅拌摩擦焊。
(一)搅拌摩擦焊是什么?
  说起焊接,首先让人想起的大多是高温、火花四溅、保护头盔,还有保护气体等等。焊接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件连接技术,能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
  目前,焊接技术已然演变为一门集材料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性学科。虽然焊接方法仍然以熔焊、压焊、钎焊三种为基础,但其下衍生出了几十种不同的焊接技术,其中包括了生活中应用最广的手弧焊、先进的激光焊和摩擦焊等。
生活中常见的焊接作业场面
  与常规摩擦焊类似,搅拌摩擦焊也是利用摩擦热与塑性变形热作为焊接热源。
  常规摩擦焊焊接过程中材料在压力作用下相互摩擦(工件做回转、线性等形式的相对运动,摩擦产生热量),摩擦热使得焊接的接触端面上很快形成热塑性层,接触面及附近区域温度上升,在顶锻压力的作用下,界面处的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及流动,最终形成了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
  而搅拌摩擦焊在焊接过程中,被焊接工件之间不做相对运动,摩擦热是由搅拌针伸入工件的接缝处通过焊接工具的焊头做高速旋转运动,使其与焊接工件材料产生摩擦。
搅拌摩擦焊原理示意图,焊接过程可简化为旋转-插入-塑化-焊接
  焊接过程中,搅拌针高速旋转并在压力作用下插入材料内部进行搅拌摩擦生热,同时焊头的肩部与工件表面摩擦生热,焊头边高速旋转边沿工件的接缝方向与工件发生相对移动,于是焊头前面的材料发生强烈塑性变形,随着焊头沿着焊缝走向移动,高度塑性变形的材料不断被搅拌针搅拌到背后,在主轴离开后,热塑性状态的材料冷却固化,从而形成一条搅拌摩擦焊的焊缝。
  搅拌摩擦焊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需要控制的参数也不多,不过这并不代表搅拌摩擦焊设备没有技术难度,实际上,焊接设备及夹具的刚性对搅拌摩擦焊是极端重要的,对大型工件的焊接而言尤甚。
  摩擦焊技术焊接质量稳定、焊件尺寸精度高、焊接生产率高、适于焊接异种金属、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而搅拌摩擦焊具备常规摩擦焊的全部优点,并且适用面更广,可以进行多种接头形式和不同焊接位置的连接。
  搅拌摩擦焊基本上可以焊接所有传统的熔焊能够焊接的金属,并且对于许多熔化焊接性能差的金属,例如: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等,也能实现高质量的焊接,工业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广泛。
多种多样的搅拌摩擦焊接头形式
(二)搅拌摩擦焊有什么用?
  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新型焊接方法,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1991年英国焊接研究所发明),却神奇地在十多年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了从发明到工业化应用的历程,在航天、航空、车辆、造船等行业得到大量应用。
  以航空航天应用为例,文章开头我们已经提到,轻质金属的合金可焊性极差,且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和毒烟,这给航空航天器件的品质以及焊接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搅拌摩擦焊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搅拌摩擦焊的焊接温度较低,焊接过程中材料只是被加热软化为热塑性状态而不是熔化,所以也就避免了被焊接材料因熔化导致的热裂纹、气孔和夹渣等传统熔焊问题。
  同时,焊接过程中无填充焊接材料参与,焊接变形也就得到了缓解。
  而且,焊接过程中不产生高温,也就没有有毒气体,更不会像其他焊接方法那样有焊接烟尘和飞溅,对操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焊接工作环境而言,都比传统熔焊要友好。
搅拌摩擦焊焊接的金属工件,焊缝端头的键孔是焊接结束搅拌探头提出工件后形成的
  除此之外,前面我们提到了,搅拌摩擦焊的原理相对简单,需要控制的参数也少,整个过程的本质是机械能到焊接所需热能的转化,所以完全可以用公式将搅拌摩擦焊的过程定量化,从而准确计算出焊接热及其引发的工件热变形等参数,几乎不用依靠操作者经验就可以做出焊接前后的补偿和校正。
铝合金/钢的对接熔钎焊在焊缝处产生的气孔
  由于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搅拌摩擦焊所获得的焊接件可靠性是任何传统焊接工艺都无法匹及的。而且,搅拌摩擦焊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航空航天工业的经济效益空间。
  从1991年诞生开始,该技术就被美国和欧洲的航空巨头引进,并且率先用于航空航天运载工具的焊接上。更有甚者,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直接投资3亿美元用于全搅拌摩擦焊飞机的开发和研制,用搅拌摩擦焊全面替代铆钉连接结构。
Eclipse 500型商用喷气客机的搅拌摩擦焊焊接构件之一
  现今凡是应用中涉及铝、镁等轻合金结构的连接,搅拌摩擦焊基本上成为了优选或必选方案,其应用部位也从早先的从非承力、次承力结构慢慢拓展到了关键承力结构的应用上。
(三)中国的搅拌摩擦焊发展得怎么样?
  搅拌摩擦焊在国外的规模化、工业化应用普及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诸多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范例。
  中国的搅拌摩擦焊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开始于1996年,其后在2002年4月,北京航空制造研究所从英国焊接研究所获得了正式的专利许可,搅拌摩擦焊正式登陆中国。
  而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搅拌摩擦焊设备成功应用于东风导弹、火箭贮箱等多个国家重点型号的生产制造中,设备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工作台尺寸1500mm×920mm,最大焊接厚度15mm,主轴的转速(100r/min-3000r/min),主轴进给速度(0-1300mm/min)。
中国自主研发的搅拌摩擦焊设备
  在众多单位的努力下,搅拌摩擦焊相关的技术、工艺、设备等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包括了航空、航天、船舶、列车、电子电力等多个领域。而在技术前瞻性方面,中国也开展了钛合金搅拌摩擦焊设备与工艺等基础性的预先研究,机器人搅拌摩擦焊系统也开始得到应用。
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机器人搅拌摩擦焊系统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发展了多种悬臂式和龙门式搅拌摩擦焊设备,此外,在被称为搅拌摩擦焊心脏的搅拌针的制造方面,中国也实现了家族化和系列化。
搅拌摩擦焊心脏:搅拌针
  随着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事业的蓬勃发展,搅拌摩擦焊技术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搅拌摩擦焊也为新能源汽车制造、高铁列车车身的制造等新制造领域提供了动力。
  而更为可贵的是,中国的搅拌摩擦焊技术也从当年的技术进口国转变为了技术出口国,新型焊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友邦经费短缺和西方制裁的燃眉之急。
结语
  搅拌摩擦焊的发明使得镁、铝基轻合金的连接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推广应用也给中国的工业制造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展望未来,搅拌摩擦焊技术将和诸多先进制造技术一道为中国发展成为工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中国研制的这套地铁隧道施工利器,比变形金刚还炫酷

  人类的铁路建设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铁路,全长31.8公里的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 人类的第一条铁路   在过去,修建铁路全靠人拉肩扛。人们将用沥青浸过的枕木铺在路基上,再由几十个人一齐合作,将长长的铁轨搬起铺在枕木上。   用这种方式铺设的铁路位置误差大,铁轨之间还留有很大的缝隙,能够容许的列车通行时速也相当低。这样修建铁路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同时也是对劳动者的严重摧残,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就被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随着时代进步,列车的运行越来越快,对轨道误差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如今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对轨道的平整程度要求极高,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枕木,而是以预制混凝土板作为底座,其上安装的钢轨则是以很强的预应力被牢牢钉在混凝土板上的,不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伸缩。这样的钢轨几十公里也没有一个缝隙,可以保障列车的高速通行。 高铁的路基   不过,要想铺设这样的铁轨,凭借人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自动铺轨车的帮助。 (一)传统铺轨车应用繁琐,需要专门为它建轨道   人们应用自动铺轨车的历史已有几十年。   它类似于一种复杂的门式起重机,伴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而向前运行。它可以在人的操纵下将几十吨重的混凝土底板和钢轨精确地放置在指定位置,相比起人工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传统的铺轨车虽然铺设效率很高,但为它服务却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工期,其中最麻烦之处就在于,铺轨车本身也要依靠轨道才能行进。它的专用轨道虽然无需像铁路主线上的铁轨那样精密,但仍然需要事先专门修建。   在本就十分狭窄的地下铁路隧道中修建专门轨道,施工难度高,工序极其繁琐。 传统铺轨车的施工现场   此外,由于传统铺轨车必须依托铁轨进行移动,因此根本没有自主的转场能力。要想运输它,只能先行拆卸,送到施工现场再进行组装。这极大增加了现场的工程量,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拖延了工期。 地铁的施工环境十分狭小,限制了工程设备的展开   为了提高生产力,工程师们急需一种使用灵活、转场方便、自动化水平更高的铺轨车。 (二)地铁隧道里的"变形金刚"?中国研发轮式铺轨车 ...

这款新型声呐,让中国反潜技术跨入国际一流梯队

        反潜战最关键在于掌握潜艇踪迹,没有精确的目标信息,再强大的反潜火力也将无的放矢,而搜索潜艇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各种类型的声呐。 (一)何为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能够判断海洋中物体的存在、位置及类型,同时也用于水下信息的传输。 声呐原理图   水面舰艇声呐按照工作模式分为主动声呐与被动声呐,以安装部署位置又分为舰壳声呐与拖曳声呐。   早期声呐均采取龙骨以下安装并做成流线型的舰壳声呐部署方式,舰壳声呐最大的优点是直接固定在水线下,舰体部分阻力较低,不影响水面舰艇机动,且舰艇高速机动时仍可有效工作,直到今天舰壳声呐仍然是水面舰艇反潜探测的重要探测设备。   如今中国多型水面舰艇也可明显看到安装在球鼻首的主/被动中频舰壳声呐。 现代军舰的球鼻艏直接与海水联通,内部通常安装主动声呐的中频率水声换能器,用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   不过,舰壳声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它的探测距离近,且易受噪音影响。 声速从海面起随水深增加时,声信号因折射作用而被水体表层的波导通道捕获,因而布设位置较浅的舰壳声呐作用距离都不远 (二)拖曳声呐:离得远听得清   为克服传播损耗与舰体自噪音对声呐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即是将声呐布设在远离舰体的水下,也就是拖曳声呐。   拖曳声呐一般长1-2千米,它并不是水平漂浮的,而是斜向下深入500米左右的水中,是潜艇所能达到的深度,以避开温跃层、盐跃层的限制更好地监听周边环境噪音。   拖曳声呐又可细分为拖曳体声呐与拖曳线列声呐。前者可理解为将原有的舰壳声呐拖曳于水下密封拖曳体内,从而避开各跃变层与舰体自噪音的影响。不过它与舰壳声呐一样因拖受到基阵布置空间的限制,声阵孔径难以进一步增大,工作频率继续降低。   而拖曳线列声呐则是将一定间隔的水听器,以线列阵型式布置到具有中性浮力的透声保护导管内,由于摆脱了舰壳与拖体的束缚,线列阵声呐要提高水听器数量只需增长拖体长度即可获得更长的基线长度与更大的基阵,从而利于探测远程目标。 拖曳线列声呐在柔性软管里布满了十分灵敏的水听器,图为国产SJG-206拖曳线列阵声呐   拖曳线列阵声呐的另一个优势则是因工作深度较深,在深海区域可充分利用水声汇聚区效益提高探测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