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在“禁区”筑路,成昆铁路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第一件礼物,就是它的缩影。

  它,就是成昆铁路。


陈列在联大会议厅的牙雕:成昆铁路

(一)1100千米的铁路上有427座隧道和991座桥梁

  成昆铁路全长1096千米,起点成都南站,终点昆明西站。这条铁路可谓历史久远,从1958年开工,到1970年竣工通车,这条长1100千米的铁路上竟然修建了427座隧道和991座桥梁,桥隧总长就占了接近40%。而且这条线有122座车站,三分之一的车站里面修建了桥隧。

  看到这一长串数字,很多人都懵了: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隧道和桥梁?那是因为这条线路三分之二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质状况极为复杂。这里因为地质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还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


成昆铁路地图示意图

  它从成都发出,先是经过四川盆地,又经过汹涌的江河,穿越海拔2280m的沙马拉达隧道后,下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还不消停,又上到了1900米的滇中高原,可谓历经"艰难险阻"才最终抵达昆明,盆地、隧道、高原、河谷、江河,复杂地形走了个遍,"九九八十一难"都不足以描述此中"凶险"。

  而且,还有一个事实你要知道:这条铁路可是在60年修建的,那可是技术非常落后的年代,能把成昆铁路修建成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成昆铁路修建过程

(二)历时13年,从300多条线路中选出最优方案

  成昆铁路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种类繁多,地质灾害更是频繁。在确定线路之前,成昆铁路先后做了多达三百多个线位方案比选,数量应该创了国内之最。中国工程师先后进行了1500平方千米的地质测绘,地质钻探212000米,挖13000米,再经过11000千米的比较线勘测(这可是建成线路的10倍),历时13年,最后确定了线路。

  线路采用了7处盘山展线,13次跨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9次跨龙川江,以此克服巨大的地形高差和绕避重大不良地质地段。

  成昆铁路的建设难度号称是普通铁路的4倍以上,并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和13项世界铁路之最。单说桥梁和隧道技术,就能说上半天。

  比如关于桥梁技术,成昆铁路沿线200米以上的大桥有113座,其中500米以上的10座。成昆铁路的桥梁一般采用钻孔桩和挖孔桩基础,桥墩也经历了从实体到空心,从厚壁到薄壁,从砌块到钢筋混凝土的过程,并且不断轻型化,发展出了柔性墩、板凳墩和多线的双柱式刚架墩等多种形式。梁部以栓焊梁代替铆接梁,还采用了串联和悬臂施工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


金沙江大桥

  金沙江大桥主跨192米,为当时中国已建成铁路上最大跨度的钢桁梁桥;迎水河大桥跨越深沟,桥面距离沟底72米,采用112米栓焊梁,技术水平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三)"一线天"——中国目前跨径最大的铁路石拱桥


一线天

  在四川省境内大渡河畔有个老昌沟,此沟深200余米,宽仅50余米,山壁陡峭,直插云天。从沟底仰望天空,只剩下一条蓝色的绳索,极为险要,人称"一线天",成昆铁路要经过这里。

  在修建该桥时,按照当时的建设条件,若全部使用预制混凝土梁,材料运输十分困难,工期也不够。建设者们就近取材,架设石拱桥,凿了近万块拱石,安设索道,巧装钢拱架,精心砌筑,仅用了99天时间,就在深近300米的峡谷处建设成了单孔空腹式石拱桥,主跨54米,成为中国目前跨径最大的铁路石拱桥,这也是成昆铁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岩爆、漏水...隧道修建问题重重

  由于地质条件恶劣,隧道修建要面对数不清的技术难题,包括膨胀土、岩爆、漏水、松散底层等。对于膨胀岩层的隧道施工,工序安排应该紧凑,开挖之后,围岩暴露的时间越短越好,以避免风化和水化,在隧道筑拱之后,要及时压浆加固。

岩爆技术——岩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隧道岩石爆裂时,有烟状粉末散出,响声较大,爆落的石块较小,几乎与岩石开裂同时发生。另一种情况是岩石爆裂的声音较小,爆裂的石块经过一段时间才从母体岩石中弹射或者剥落,岩爆石块弹射的距离一般2到3米,足以对人造成致命威胁,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对付岩爆的方法可以采取改进扩大隧道开挖办法,勤观察,勤浇水,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属性,同时采用金属锚杆挂网防护的办法,效果都不错。

隧道防水——隧道涌水包括裂隙水、断层水和岩溶水等几种,应对措施是以排截为主,采用机械排水、平导及迂回导坑截排地下水、开挖反坡排水沟等办法。

  松散底层顾名思义就是结构松散、胶结脆弱、地压大、稳定性差的地层,施工时很容易发生塌方,主要采取压浆加固地层的方法来解决,具体而言就是在开挖前打入压浆导管,在隧道开挖断面之外压入水泥浆液,使得围岩固结成一个薄壳,在其防护下进行施工。

(四)沙木拉达隧道——曾创下一昼夜涌水12000吨的纪录

  成昆铁路全线修建隧道427座,其中6公里以上的长隧道有2座,长6397米的沙木拉达隧道为当时中国铁路的最长隧道。这个隧道也在四川境内,位于成昆铁路红峰车站和沙木拉达车站之间,是穿越大凉山西部支脉小相岭的单线隧道,全长6397米。


沙木拉达隧道

  沙木拉达隧道穿越的地层为白垩系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砂页岩,并有石膏脉填充其中,石质较软,易风化,断层构造裂隙发育。地表沟谷密布,地下水蕴藏量大。施工时涌水量特别大,曾经创下一昼夜涌水量12000吨的纪录。

  在施工采用上下导坑、先拱后墙法的开发办法,后改用蘑菇形开挖法加快施工进度。在隧道两端均设有平行导坑,共长5404米,以利施工通风和排水。

  隧道衬砌采用就地灌筑混凝土的措施,通过压注水泥砂浆或丙烯酰胺水泥砂浆来处理隧道漏水,隧道内部全部采用支承块式整体道床。

(五)关村坝车站——"一炮炸出来的火车站"

  成昆铁路有42个车站需要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关村坝车站就是一座全国罕见的桥隧相连的洞中火车站,其隧道长达6107米,排名第二。

关村坝站

  为了修建这座车站,建设者们用388吨炸药,一次爆破395000立方米土方,炸山填壑,夷平了山头,填平两个深谷,关村坝车站也因此被称为"一炮炸出来的火车站"。而且该隧道还创出了月双口成洞672米的最高纪录,嗯,中央还特意发来贺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工程之艰巨。

结语

  成昆铁路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又因为是单线铁路,运力早已不能满足西南客货运要求,所以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势在必行。

  目前,成昆铁路除了广通北站到昆明站区已完成复线电气化外,其他区段正在进行复线改造,整体改造工程将于2022年完工。新铁路线将主要承担客运功能兼顾货运,老成昆线将主要承担货运功能和短途客运功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中国研制的这套地铁隧道施工利器,比变形金刚还炫酷

  人类的铁路建设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铁路,全长31.8公里的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 人类的第一条铁路   在过去,修建铁路全靠人拉肩扛。人们将用沥青浸过的枕木铺在路基上,再由几十个人一齐合作,将长长的铁轨搬起铺在枕木上。   用这种方式铺设的铁路位置误差大,铁轨之间还留有很大的缝隙,能够容许的列车通行时速也相当低。这样修建铁路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同时也是对劳动者的严重摧残,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就被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随着时代进步,列车的运行越来越快,对轨道误差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如今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对轨道的平整程度要求极高,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枕木,而是以预制混凝土板作为底座,其上安装的钢轨则是以很强的预应力被牢牢钉在混凝土板上的,不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伸缩。这样的钢轨几十公里也没有一个缝隙,可以保障列车的高速通行。 高铁的路基   不过,要想铺设这样的铁轨,凭借人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自动铺轨车的帮助。 (一)传统铺轨车应用繁琐,需要专门为它建轨道   人们应用自动铺轨车的历史已有几十年。   它类似于一种复杂的门式起重机,伴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而向前运行。它可以在人的操纵下将几十吨重的混凝土底板和钢轨精确地放置在指定位置,相比起人工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传统的铺轨车虽然铺设效率很高,但为它服务却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工期,其中最麻烦之处就在于,铺轨车本身也要依靠轨道才能行进。它的专用轨道虽然无需像铁路主线上的铁轨那样精密,但仍然需要事先专门修建。   在本就十分狭窄的地下铁路隧道中修建专门轨道,施工难度高,工序极其繁琐。 传统铺轨车的施工现场   此外,由于传统铺轨车必须依托铁轨进行移动,因此根本没有自主的转场能力。要想运输它,只能先行拆卸,送到施工现场再进行组装。这极大增加了现场的工程量,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拖延了工期。 地铁的施工环境十分狭小,限制了工程设备的展开   为了提高生产力,工程师们急需一种使用灵活、转场方便、自动化水平更高的铺轨车。 (二)地铁隧道里的"变形金刚"?中国研发轮式铺轨车 ...

人类在金属焊接上有什么骚操作?来了解下搅拌摩擦焊~

金属中,由于质量较轻,铝和镁常常被用于航天航空器的结构中。然而,这些轻质金属的合金可焊接性极差,用普通的熔焊工艺进行焊接,很容易出现热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陷。纵使高超的技术和工艺可以降低焊接缺陷产生的概率,但熔焊时高温带来的热量和毒烟,对操作者的健康也会是巨大的威胁。   那么,有没有一种焊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搅拌摩擦焊。 (一)搅拌摩擦焊是什么?   说起焊接,首先让人想起的大多是高温、火花四溅、保护头盔,还有保护气体等等。焊接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件连接技术,能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   目前,焊接技术已然演变为一门集材料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性学科。虽然焊接方法仍然以熔焊、压焊、钎焊三种为基础,但其下衍生出了几十种不同的焊接技术,其中包括了生活中应用最广的手弧焊、先进的激光焊和摩擦焊等。 生活中常见的焊接作业场面   与常规摩擦焊类似,搅拌摩擦焊也是利用摩擦热与塑性变形热作为焊接热源。   常规摩擦焊焊接过程中材料在压力作用下相互摩擦(工件做回转、线性等形式的相对运动,摩擦产生热量),摩擦热使得焊接的接触端面上很快形成热塑性层,接触面及附近区域温度上升,在顶锻压力的作用下,界面处的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及流动,最终形成了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   而搅拌摩擦焊在焊接过程中,被焊接工件之间不做相对运动,摩擦热是由搅拌针伸入工件的接缝处通过焊接工具的焊头做高速旋转运动,使其与焊接工件材料产生摩擦。 搅拌摩擦焊原理示意图,焊接过程可简化为旋转-插入-塑化-焊接   焊接过程中,搅拌针高速旋转并在压力作用下插入材料内部进行搅拌摩擦生热,同时焊头的肩部与工件表面摩擦生热,焊头边高速旋转边沿工件的接缝方向与工件发生相对移动,于是焊头前面的材料发生强烈塑性变形,随着焊头沿着焊缝走向移动,高度塑性变形的材料不断被搅拌针搅拌到背后,在主轴离开后,热塑性状态的材料冷却固化,从而形成一条搅拌摩擦焊的焊缝。   搅拌摩擦焊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需要控制的参数也不多,不过这并不代表搅拌摩擦焊设备没有技术难度,实际上,焊接设备及夹具的刚性对搅拌摩擦焊是极端重要的,对大型工件的焊接而言尤甚。   摩擦焊技术焊接质量稳定、焊件尺寸精度高、焊接生产率高、...

这款新型声呐,让中国反潜技术跨入国际一流梯队

        反潜战最关键在于掌握潜艇踪迹,没有精确的目标信息,再强大的反潜火力也将无的放矢,而搜索潜艇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各种类型的声呐。 (一)何为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能够判断海洋中物体的存在、位置及类型,同时也用于水下信息的传输。 声呐原理图   水面舰艇声呐按照工作模式分为主动声呐与被动声呐,以安装部署位置又分为舰壳声呐与拖曳声呐。   早期声呐均采取龙骨以下安装并做成流线型的舰壳声呐部署方式,舰壳声呐最大的优点是直接固定在水线下,舰体部分阻力较低,不影响水面舰艇机动,且舰艇高速机动时仍可有效工作,直到今天舰壳声呐仍然是水面舰艇反潜探测的重要探测设备。   如今中国多型水面舰艇也可明显看到安装在球鼻首的主/被动中频舰壳声呐。 现代军舰的球鼻艏直接与海水联通,内部通常安装主动声呐的中频率水声换能器,用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   不过,舰壳声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它的探测距离近,且易受噪音影响。 声速从海面起随水深增加时,声信号因折射作用而被水体表层的波导通道捕获,因而布设位置较浅的舰壳声呐作用距离都不远 (二)拖曳声呐:离得远听得清   为克服传播损耗与舰体自噪音对声呐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即是将声呐布设在远离舰体的水下,也就是拖曳声呐。   拖曳声呐一般长1-2千米,它并不是水平漂浮的,而是斜向下深入500米左右的水中,是潜艇所能达到的深度,以避开温跃层、盐跃层的限制更好地监听周边环境噪音。   拖曳声呐又可细分为拖曳体声呐与拖曳线列声呐。前者可理解为将原有的舰壳声呐拖曳于水下密封拖曳体内,从而避开各跃变层与舰体自噪音的影响。不过它与舰壳声呐一样因拖受到基阵布置空间的限制,声阵孔径难以进一步增大,工作频率继续降低。   而拖曳线列声呐则是将一定间隔的水听器,以线列阵型式布置到具有中性浮力的透声保护导管内,由于摆脱了舰壳与拖体的束缚,线列阵声呐要提高水听器数量只需增长拖体长度即可获得更长的基线长度与更大的基阵,从而利于探测远程目标。 拖曳线列声呐在柔性软管里布满了十分灵敏的水听器,图为国产SJG-206拖曳线列阵声呐   拖曳线列阵声呐的另一个优势则是因工作深度较深,在深海区域可充分利用水声汇聚区效益提高探测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