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超牛的中国小车,外表蠢萌火力强悍,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中国的西部坐落着数不清的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了提高部队在这里的作战能力,中国自主研发了"山猫"全地形车,那么"山猫"全地形车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山猫"全地形车外观

(一)什么是全地形车?

  顾名思义,全地形车就是指在多种地形都能够正常行驶的车辆,它在军民两大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民用中有小型的沙滩车,也有更加实用的吉普车,当然还有更具运动感的拉力赛用车。从娱乐、到居家旅行、再到竞技,可谓涵盖了方方面面。

  而在军用领域,全地形车的造型更加千奇百怪,运输士兵的、携带武器的,还有输送物资的,功能不同、大小各异。根据地形的状况,轮胎数目、采用履带还是轮胎都会随之改变。

  各国也都根据自身的战略需求和战场的地形地貌,来研发自己所需要的全地形车。

全地形车在军民两个领域都使用广泛

  中国的"山猫"全地形车全长约4米,整车宽度约1.8米,重量只有不到1.7吨,和一般轮式突击车相比较,山猫仅为其体型的一半左右。尽管车身相对小巧,但是"山猫"的能力却不输于世界上任何突击车。

  它的载重量达到了1吨,不止能够装载大量军用物资,还可以配备机枪和火箭炮、甚至榴弹炮,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全车的重量不超过3吨,依旧保持良好的机动性能和越野性能。

  我们知道,中国的西部海拔高、环境恶劣、地形复杂,要在中国西部进行兵力的部署和调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山猫"全地形车不仅性能优越,还可以做到一车多用,这样让部队在制定和变更战术时大大减少了流程和限制、增加了自由度,这方面的提升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弥足珍贵。

(二)为了爬坡和闪转腾挪,全地形车需"学会"哪些技能?

  相比于普通的公路汽车,全地形车在野外行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两个——爬坡和狭窄的行车空间。

  人类在建造公路时,考虑到安全因素,总是尽量避免坡度大、坡道长的路面。而大自然却随性得多,在野外,没有人知道哪里会突然冒出来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考虑到上述情况,全地形车需要强劲的爬坡能力。

  除了增加发动机本身的输出功率,车辆重心靠近驱动轮、调整车辆轮廓减少空气升力、采用全轮驱动等都是能有效加强爬坡能力的方式。

  在这些措施中,全轮驱动的效果最为显著:在判断车辆能否爬过一个斜坡时,我们会根据坡面和轮胎的材料确定一个附着系数,只要附着率(驱动轮的驱动力/驱动轮对坡面的压力)小于这一系数就能爬过这个坡度。

  发动机在同一转速下输出的驱动力总是相同的,它被分配到各个驱动轮中,因此驱动轮越多每个轮胎被分到的驱动力就越小,附着率也就更容易小于附着系数。

  车辆在野外行驶时难免要受到地形和植被的拘束,往往一不留神就要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因此,全地形车需要比普通汽车多出原地旋转的功能,以便在狭小的空间内闪转腾挪,这对车轮的控制和制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实现全轮驱动和原地转向都需要车辆拥有过硬的动力分配和控制系统,通过分动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实现全地形车在各种行驶状态下的动力分配,这可以说是全地形车的核心技术所在。

相较于两轮驱动(左),四轮驱动(右)汽车底盘结构更复杂,"山猫"八轮驱动的难度可见一斑

  当然,作为军用车辆,全地形车要面对更加恶劣的环境,在普通车辆已有的性能上要做到更加优越,在制造材料的选择上也需要相应地提高标准。

(三)小个头的"山猫",凭什么征服西部山区?

  "山猫"全地形车在研发时,其设计要求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全地形车,可以说是最大化地做到了全地形。


俄罗斯最新研制的Chaborz M-3全地形车,造型新潮,不过性能上就没有"山猫"厉害了

  它装备有一台1.4升柴油涡轮增压发动机,发动机的动力和一般的家用轿车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不过和普通家用轿车相比,"山猫"的速度仅仅达到了60千米/小时,因此速度不是它的制胜法宝。

  不过,它装有8个轮胎,并且全部具有驱动能力,这一设计可是有不少好处:

  其一,增强爬坡能力,驱动轮越多车辆爬坡能力越强,8轮驱动的"山猫"能够攀爬70%的坡度(爬坡度在数值上等于坡度角的正弦值,70%的爬坡度相当于35度)。

  其二,提高"山猫"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当部分轮胎损坏时"山猫"依然能够继续行驶。

  其三,车身两侧各有4个轮胎排列紧密,在必要时可以在轮胎上加装履带以应对更艰巨的状况。

  为了让"山猫"的越野性能更加万无一失,车体前部还安装了一部装有绳索的电动绞盘,将绳索绑在高处的树干或石头上,转动绞盘收回绳索,这就相当于车辆长出了一双将其拽上陡坡的手,配合轮胎的驱动,可以说是一个双保险。

  而且,"山猫"的车体为封闭式船型,在野外遇到水域时可以立刻进行浮渡,无需另行准备其他涉水工具。

  车体内驾驶员和车长一左一右分坐前排,后排是一个能容纳4人的载员舱(也可载货),全车最大载员达到6人,发动机就安装在载员舱之后。车体前后设置有货架栏用来固定武器和战略物资,前后排载员舱中间还装有防滚架可以安装一挺机枪或榴弹发射器,车上的空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此外,驾驶室设有两个电源接口可以外接导航和通讯设备,避免在野外迷失方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山猫种类大概30多种,陆军装备的运输直升机和空军运输机都可以作为它的运载平台。

各种地形、路况都难不倒"山猫"

  "山猫"项目的总设计师陈劲在接受采访时说,"山猫"全地形车就是将一辆坦克缩小到轿车那么大,除了作战性能外,其他都要几乎分毫不差。

  从2004年开始,历经10年的光阴,"山猫"的研发不断进行改进,最终完成了车辆的定型。小巧的体型让"山猫"可以直接开进直升机内运输,这样在野外部署时免除了很多麻烦。

"山猫"可以直接驶入、驶出直升机舱内

  作为一款全地形车,"山猫"可以说是毫无缺点可寻,人们能够想到的野外环境它几乎都能应对。

  2016年珠海航展上,"山猫"更是展出了多款装配不同武器的变形车,无论是120亳米轻型迫榴炮、81毫米速射迫击炮,还是23毫米链式炮、107毫米火箭炮,都能安装在小小的"山猫"身上,这次的惊艳亮相也为它赚足了眼球。

能够挂载多种武器的"山猫"

  除了中国自用外,"山猫"全地形车也得到国际上的青睐。

  在委内瑞拉有一所地球上每一个单兵都想征服的学校——猎人学校,在电影《冲出亚马逊》中其残酷的训练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也成为世界顶级特种兵的"代名词"。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在全世界的全地形车中百里挑一,相中了中国的"山猫"全地形车,这正是对"山猫"卓越性能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总结

  "山猫"不仅外形萌萌哒,而且还是个地面突击小能手,它从无到有,又不断完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款军用全地形车,最后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惊艳亮相,这正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缩影。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能进军国际市场,为中国制造绘制一张闪亮的名片。

作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正寻求战略升级。「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中国研制的这套地铁隧道施工利器,比变形金刚还炫酷

  人类的铁路建设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铁路,全长31.8公里的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 人类的第一条铁路   在过去,修建铁路全靠人拉肩扛。人们将用沥青浸过的枕木铺在路基上,再由几十个人一齐合作,将长长的铁轨搬起铺在枕木上。   用这种方式铺设的铁路位置误差大,铁轨之间还留有很大的缝隙,能够容许的列车通行时速也相当低。这样修建铁路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同时也是对劳动者的严重摧残,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就被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随着时代进步,列车的运行越来越快,对轨道误差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如今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对轨道的平整程度要求极高,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枕木,而是以预制混凝土板作为底座,其上安装的钢轨则是以很强的预应力被牢牢钉在混凝土板上的,不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伸缩。这样的钢轨几十公里也没有一个缝隙,可以保障列车的高速通行。 高铁的路基   不过,要想铺设这样的铁轨,凭借人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自动铺轨车的帮助。 (一)传统铺轨车应用繁琐,需要专门为它建轨道   人们应用自动铺轨车的历史已有几十年。   它类似于一种复杂的门式起重机,伴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而向前运行。它可以在人的操纵下将几十吨重的混凝土底板和钢轨精确地放置在指定位置,相比起人工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传统的铺轨车虽然铺设效率很高,但为它服务却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工期,其中最麻烦之处就在于,铺轨车本身也要依靠轨道才能行进。它的专用轨道虽然无需像铁路主线上的铁轨那样精密,但仍然需要事先专门修建。   在本就十分狭窄的地下铁路隧道中修建专门轨道,施工难度高,工序极其繁琐。 传统铺轨车的施工现场   此外,由于传统铺轨车必须依托铁轨进行移动,因此根本没有自主的转场能力。要想运输它,只能先行拆卸,送到施工现场再进行组装。这极大增加了现场的工程量,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拖延了工期。 地铁的施工环境十分狭小,限制了工程设备的展开   为了提高生产力,工程师们急需一种使用灵活、转场方便、自动化水平更高的铺轨车。 (二)地铁隧道里的"变形金刚"?中国研发轮式铺轨车 ...

人类在金属焊接上有什么骚操作?来了解下搅拌摩擦焊~

金属中,由于质量较轻,铝和镁常常被用于航天航空器的结构中。然而,这些轻质金属的合金可焊接性极差,用普通的熔焊工艺进行焊接,很容易出现热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陷。纵使高超的技术和工艺可以降低焊接缺陷产生的概率,但熔焊时高温带来的热量和毒烟,对操作者的健康也会是巨大的威胁。   那么,有没有一种焊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搅拌摩擦焊。 (一)搅拌摩擦焊是什么?   说起焊接,首先让人想起的大多是高温、火花四溅、保护头盔,还有保护气体等等。焊接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件连接技术,能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   目前,焊接技术已然演变为一门集材料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性学科。虽然焊接方法仍然以熔焊、压焊、钎焊三种为基础,但其下衍生出了几十种不同的焊接技术,其中包括了生活中应用最广的手弧焊、先进的激光焊和摩擦焊等。 生活中常见的焊接作业场面   与常规摩擦焊类似,搅拌摩擦焊也是利用摩擦热与塑性变形热作为焊接热源。   常规摩擦焊焊接过程中材料在压力作用下相互摩擦(工件做回转、线性等形式的相对运动,摩擦产生热量),摩擦热使得焊接的接触端面上很快形成热塑性层,接触面及附近区域温度上升,在顶锻压力的作用下,界面处的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及流动,最终形成了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   而搅拌摩擦焊在焊接过程中,被焊接工件之间不做相对运动,摩擦热是由搅拌针伸入工件的接缝处通过焊接工具的焊头做高速旋转运动,使其与焊接工件材料产生摩擦。 搅拌摩擦焊原理示意图,焊接过程可简化为旋转-插入-塑化-焊接   焊接过程中,搅拌针高速旋转并在压力作用下插入材料内部进行搅拌摩擦生热,同时焊头的肩部与工件表面摩擦生热,焊头边高速旋转边沿工件的接缝方向与工件发生相对移动,于是焊头前面的材料发生强烈塑性变形,随着焊头沿着焊缝走向移动,高度塑性变形的材料不断被搅拌针搅拌到背后,在主轴离开后,热塑性状态的材料冷却固化,从而形成一条搅拌摩擦焊的焊缝。   搅拌摩擦焊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需要控制的参数也不多,不过这并不代表搅拌摩擦焊设备没有技术难度,实际上,焊接设备及夹具的刚性对搅拌摩擦焊是极端重要的,对大型工件的焊接而言尤甚。   摩擦焊技术焊接质量稳定、焊件尺寸精度高、焊接生产率高、...

这款新型声呐,让中国反潜技术跨入国际一流梯队

        反潜战最关键在于掌握潜艇踪迹,没有精确的目标信息,再强大的反潜火力也将无的放矢,而搜索潜艇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各种类型的声呐。 (一)何为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能够判断海洋中物体的存在、位置及类型,同时也用于水下信息的传输。 声呐原理图   水面舰艇声呐按照工作模式分为主动声呐与被动声呐,以安装部署位置又分为舰壳声呐与拖曳声呐。   早期声呐均采取龙骨以下安装并做成流线型的舰壳声呐部署方式,舰壳声呐最大的优点是直接固定在水线下,舰体部分阻力较低,不影响水面舰艇机动,且舰艇高速机动时仍可有效工作,直到今天舰壳声呐仍然是水面舰艇反潜探测的重要探测设备。   如今中国多型水面舰艇也可明显看到安装在球鼻首的主/被动中频舰壳声呐。 现代军舰的球鼻艏直接与海水联通,内部通常安装主动声呐的中频率水声换能器,用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   不过,舰壳声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它的探测距离近,且易受噪音影响。 声速从海面起随水深增加时,声信号因折射作用而被水体表层的波导通道捕获,因而布设位置较浅的舰壳声呐作用距离都不远 (二)拖曳声呐:离得远听得清   为克服传播损耗与舰体自噪音对声呐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即是将声呐布设在远离舰体的水下,也就是拖曳声呐。   拖曳声呐一般长1-2千米,它并不是水平漂浮的,而是斜向下深入500米左右的水中,是潜艇所能达到的深度,以避开温跃层、盐跃层的限制更好地监听周边环境噪音。   拖曳声呐又可细分为拖曳体声呐与拖曳线列声呐。前者可理解为将原有的舰壳声呐拖曳于水下密封拖曳体内,从而避开各跃变层与舰体自噪音的影响。不过它与舰壳声呐一样因拖受到基阵布置空间的限制,声阵孔径难以进一步增大,工作频率继续降低。   而拖曳线列声呐则是将一定间隔的水听器,以线列阵型式布置到具有中性浮力的透声保护导管内,由于摆脱了舰壳与拖体的束缚,线列阵声呐要提高水听器数量只需增长拖体长度即可获得更长的基线长度与更大的基阵,从而利于探测远程目标。 拖曳线列声呐在柔性软管里布满了十分灵敏的水听器,图为国产SJG-206拖曳线列阵声呐   拖曳线列阵声呐的另一个优势则是因工作深度较深,在深海区域可充分利用水声汇聚区效益提高探测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