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不合群的人,凭什么这么酷


01

我在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上大学,每每开学前,我的父亲就会告诉我:"孩子,到了学校,要和周围人搞好关系,一定要合群,跟着大家走,不要搞什么特殊化,你这周围的同学,以后肯定能帮上你忙的。"

我承认,父亲说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这句话也是很多家长给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合群,做什么事都独来独往,家长恐怕会很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善交际,长大后在社会上怎么能混的开。

于是你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开始逢场作戏,大家明明聊着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还是迎合着,你明明不想去聚会,碍于面子,你最终还是去了,好像这样才能歌舞升平。

这样我的身边确实会有一些人,他们和我一起游戏,一起上下课,一起吃饭,看起来我们密不可分,无话不说。然并卵,能和我说真心话的人有几个呢?

前段时间一个师妹问我借钱,我问:"你借钱干嘛,这都快放假了。"

师妹说:"宿舍人说放假前去外面吃个饭,唱唱歌,聚一聚,我没多少钱了,所以……"

"那你可以选择不去啊。"我说到。

你猜我这师妹怎么说:"其实我也不想去,但是她们都去,我不去,那多没面子,如果我不去她们孤立我怎么办?到时候没人和我说话了,我一个人在宿舍那得多无聊。"

我原本在手机上输入了一长串的字,给她讲讲道理,但最后还是全部删除,借了她一百块钱。

最后,晚上十一点的时候,我看到了师妹朋友圈的动态,一张宿舍四人合影,师妹笑的很牵强,配的文字是:今天真的很开心,和小仙女们吃了饭,拍了照,下学期见,比心。

我看完后,给师妹评论了一句:"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可怜。"

有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告诉我们要合群,其实合群并不是一件好事,人云亦云,很多时候都是无效的社交,很大程度的会禁锢住你的想法和你前进的脚步,而所谓合群,很有可能会让你变的盲目,心口不一,变成一个从众者,而能换来的,只是一句某某某人还不错。

可能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在当被孤立时,整个人会在一种不被需要、自我封闭的状态下生活,会使人孤独、寂寞。而这种孤独寂寞往往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02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这句话是黄宾虹的一句话,我也将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迷茫且没人支持的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这就意味着你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寂寞和孤独。

我始终觉得不合群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朋友小雅就是一个很不合群的人,而我最欣赏她的就是她的不合群。

我觉得她不是公主,不是女神,我觉得那么说,太普通了,我认为她是女王,她那不合群的骨子里都透着女王的高贵。

五年前,小雅考入了某不知名211,毕业后放弃了保送清华的机会,毅然决然的考入清华,现在小雅已是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的学生了。

我问小雅,为什么要放弃保送,自己考呢?考研真的很累很辛苦。

小雅说:"保送显示不出我的实力。"就是这短短一句话,我感受到了小雅强大的气场和坚定的信念。

当周围人开始羡慕小雅这"开挂"的人生时,其中的辛酸与委屈只有小雅一人知道。

小雅在读本科时就是那种做什么事都是特立独行的人,她的特立独行引起了周围人的不满与排斥。

小雅的室友A说:"小雅,你该不会是个傻子吧,高中三年还没读够呀?"

小雅的室友B说:"小雅,你说你读书这么厉害,为人处事啥都不会,你能折腾出啥大浪?"

小雅的室友C说:"小雅,男生都不喜欢要强的女生的,你这样以后就注孤生了。"

……

周围人都嘲笑着小雅,也有好心的同学好言相劝,要合群,但是小雅丝毫没有过动摇,小雅总是一笑而过,忙着自己的事情。

当别人在睡觉追剧的时候,小雅就拿着一大盒牛奶就去图书馆,当别人在shopping 时,小雅一个人在电脑前写小说,当别人放假回家,各种聚会忙的不亦乐乎时,她在实验室做实验。

她学习素描,学习剪辑,学习写作,除了睡觉,她总是在忙,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大学四年她坚持写手帐,在她的手帐中,只有一次聚会,就是谢师宴。

当别人还在考虑英语四级怎么过时,她英语六级,普通话证,计算机二级证各种证大一都拿到了手,当别人都拿到offer 并有不错的薪水时,她弃理从文,学习传媒,考入了清华。

我觉得小雅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读书可能就是她平时的乐趣吧,毕业时我帮小雅整理寄回家的书,我把书摞起来竟然和我差不多一样高。

我问小雅这样快不快乐?

小雅说:"我觉得很快乐,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很多人会说我不合群,但正是因为我的不合群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读书,写作,旅行。这一切都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小雅的室友,有的嫁为人妻,有的考了公务员,每月拿着不到四千的死工资,而小雅每个月靠写文就有一万的收入,她可以想去自己想去的城市,买最新的手机,成为朋友圈中最酷的那个人。

03

不合群的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大格局

这句话是子川告诉我的,说起子川,在大学的时候,子川被同宿舍人称为"怪胎"。

子川在上大学时从不与宿舍同学为伍,别人在打游戏撩妹时,子川整晚整晚的熬夜,给别人当枪手,一千字,自己就拿二十,子川摸了摸稀疏的头发,笑了笑说:"这都是熬夜熬的,想要成功,还是要付出点代价的。"

大三那年,子川用稿费买了单反,一个人开始学习摄影,从刚开始免费给人拍照,到最后别人请拍婚纱照。子川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白天去拍照,晚上写文修片。吃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子川告诉我:"他看见别人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其实有时候挺羡慕的。"但是子川明白一个道理: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大四那年,子川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研究摄影和电影,可能当时运气好,赶上饶雪漫,苏有朋宣传左耳电影,是子川接待的。

子川说:"在那之后,脸皮厚了,野心就大了,认识了中国校园之父,单兴华,在他的介绍下认识了往昔,去年获得了公益广告的铜奖,今年春晚还邀请了我的工作室。"

子川一直说,是自已的运气好,有好的机遇。但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忍受大学那几年的孤独和嘲笑,就算机遇摆在了子川面前,他也抓不住。

子川告诉我:"不合群并非坏事,不合群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大格局,他会内心笃定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会独辟蹊径想自己该想的问题,他知道未来会来的,因为未来就在他的格局里面。

子川确实是一个"怪胎",因为他和常人不一样,看着子川的朋友圈,众星云集,真酷。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中国研制的这套地铁隧道施工利器,比变形金刚还炫酷

  人类的铁路建设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铁路,全长31.8公里的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 人类的第一条铁路   在过去,修建铁路全靠人拉肩扛。人们将用沥青浸过的枕木铺在路基上,再由几十个人一齐合作,将长长的铁轨搬起铺在枕木上。   用这种方式铺设的铁路位置误差大,铁轨之间还留有很大的缝隙,能够容许的列车通行时速也相当低。这样修建铁路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同时也是对劳动者的严重摧残,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就被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随着时代进步,列车的运行越来越快,对轨道误差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如今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对轨道的平整程度要求极高,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枕木,而是以预制混凝土板作为底座,其上安装的钢轨则是以很强的预应力被牢牢钉在混凝土板上的,不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伸缩。这样的钢轨几十公里也没有一个缝隙,可以保障列车的高速通行。 高铁的路基   不过,要想铺设这样的铁轨,凭借人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自动铺轨车的帮助。 (一)传统铺轨车应用繁琐,需要专门为它建轨道   人们应用自动铺轨车的历史已有几十年。   它类似于一种复杂的门式起重机,伴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而向前运行。它可以在人的操纵下将几十吨重的混凝土底板和钢轨精确地放置在指定位置,相比起人工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传统的铺轨车虽然铺设效率很高,但为它服务却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工期,其中最麻烦之处就在于,铺轨车本身也要依靠轨道才能行进。它的专用轨道虽然无需像铁路主线上的铁轨那样精密,但仍然需要事先专门修建。   在本就十分狭窄的地下铁路隧道中修建专门轨道,施工难度高,工序极其繁琐。 传统铺轨车的施工现场   此外,由于传统铺轨车必须依托铁轨进行移动,因此根本没有自主的转场能力。要想运输它,只能先行拆卸,送到施工现场再进行组装。这极大增加了现场的工程量,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拖延了工期。 地铁的施工环境十分狭小,限制了工程设备的展开   为了提高生产力,工程师们急需一种使用灵活、转场方便、自动化水平更高的铺轨车。 (二)地铁隧道里的"变形金刚"?中国研发轮式铺轨车 ...

人类在金属焊接上有什么骚操作?来了解下搅拌摩擦焊~

金属中,由于质量较轻,铝和镁常常被用于航天航空器的结构中。然而,这些轻质金属的合金可焊接性极差,用普通的熔焊工艺进行焊接,很容易出现热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陷。纵使高超的技术和工艺可以降低焊接缺陷产生的概率,但熔焊时高温带来的热量和毒烟,对操作者的健康也会是巨大的威胁。   那么,有没有一种焊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搅拌摩擦焊。 (一)搅拌摩擦焊是什么?   说起焊接,首先让人想起的大多是高温、火花四溅、保护头盔,还有保护气体等等。焊接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件连接技术,能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   目前,焊接技术已然演变为一门集材料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性学科。虽然焊接方法仍然以熔焊、压焊、钎焊三种为基础,但其下衍生出了几十种不同的焊接技术,其中包括了生活中应用最广的手弧焊、先进的激光焊和摩擦焊等。 生活中常见的焊接作业场面   与常规摩擦焊类似,搅拌摩擦焊也是利用摩擦热与塑性变形热作为焊接热源。   常规摩擦焊焊接过程中材料在压力作用下相互摩擦(工件做回转、线性等形式的相对运动,摩擦产生热量),摩擦热使得焊接的接触端面上很快形成热塑性层,接触面及附近区域温度上升,在顶锻压力的作用下,界面处的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及流动,最终形成了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   而搅拌摩擦焊在焊接过程中,被焊接工件之间不做相对运动,摩擦热是由搅拌针伸入工件的接缝处通过焊接工具的焊头做高速旋转运动,使其与焊接工件材料产生摩擦。 搅拌摩擦焊原理示意图,焊接过程可简化为旋转-插入-塑化-焊接   焊接过程中,搅拌针高速旋转并在压力作用下插入材料内部进行搅拌摩擦生热,同时焊头的肩部与工件表面摩擦生热,焊头边高速旋转边沿工件的接缝方向与工件发生相对移动,于是焊头前面的材料发生强烈塑性变形,随着焊头沿着焊缝走向移动,高度塑性变形的材料不断被搅拌针搅拌到背后,在主轴离开后,热塑性状态的材料冷却固化,从而形成一条搅拌摩擦焊的焊缝。   搅拌摩擦焊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需要控制的参数也不多,不过这并不代表搅拌摩擦焊设备没有技术难度,实际上,焊接设备及夹具的刚性对搅拌摩擦焊是极端重要的,对大型工件的焊接而言尤甚。   摩擦焊技术焊接质量稳定、焊件尺寸精度高、焊接生产率高、...

这款新型声呐,让中国反潜技术跨入国际一流梯队

        反潜战最关键在于掌握潜艇踪迹,没有精确的目标信息,再强大的反潜火力也将无的放矢,而搜索潜艇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各种类型的声呐。 (一)何为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能够判断海洋中物体的存在、位置及类型,同时也用于水下信息的传输。 声呐原理图   水面舰艇声呐按照工作模式分为主动声呐与被动声呐,以安装部署位置又分为舰壳声呐与拖曳声呐。   早期声呐均采取龙骨以下安装并做成流线型的舰壳声呐部署方式,舰壳声呐最大的优点是直接固定在水线下,舰体部分阻力较低,不影响水面舰艇机动,且舰艇高速机动时仍可有效工作,直到今天舰壳声呐仍然是水面舰艇反潜探测的重要探测设备。   如今中国多型水面舰艇也可明显看到安装在球鼻首的主/被动中频舰壳声呐。 现代军舰的球鼻艏直接与海水联通,内部通常安装主动声呐的中频率水声换能器,用来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   不过,舰壳声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它的探测距离近,且易受噪音影响。 声速从海面起随水深增加时,声信号因折射作用而被水体表层的波导通道捕获,因而布设位置较浅的舰壳声呐作用距离都不远 (二)拖曳声呐:离得远听得清   为克服传播损耗与舰体自噪音对声呐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即是将声呐布设在远离舰体的水下,也就是拖曳声呐。   拖曳声呐一般长1-2千米,它并不是水平漂浮的,而是斜向下深入500米左右的水中,是潜艇所能达到的深度,以避开温跃层、盐跃层的限制更好地监听周边环境噪音。   拖曳声呐又可细分为拖曳体声呐与拖曳线列声呐。前者可理解为将原有的舰壳声呐拖曳于水下密封拖曳体内,从而避开各跃变层与舰体自噪音的影响。不过它与舰壳声呐一样因拖受到基阵布置空间的限制,声阵孔径难以进一步增大,工作频率继续降低。   而拖曳线列声呐则是将一定间隔的水听器,以线列阵型式布置到具有中性浮力的透声保护导管内,由于摆脱了舰壳与拖体的束缚,线列阵声呐要提高水听器数量只需增长拖体长度即可获得更长的基线长度与更大的基阵,从而利于探测远程目标。 拖曳线列声呐在柔性软管里布满了十分灵敏的水听器,图为国产SJG-206拖曳线列阵声呐   拖曳线列阵声呐的另一个优势则是因工作深度较深,在深海区域可充分利用水声汇聚区效益提高探测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