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无问西东》感动了。
不是因为它人物塑造得有多好,它讲故事的方式有多好,它的剪辑手法有多厉害。事实上有很多地方人物的动机不明确,讲故事的手法有些拙劣,剪辑更是有些头重脚轻。
但在里面时任清华教务长的梅贻琦和他的学生吴岭澜的对话还是打动了我。成为了这些年我为数不多的二刷过的电影。
吴岭澜,国文和外语满分,物理成绩连上榜的资格都没有。怎么看他都是文科最好的苗子,他却学了实科(就是现在的理科)。他说,因为最优秀的学生都学了实科。他想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梅贻琦找他谈话,面对固执的吴岭澜,他没有上来就说理,反而为他沏了一盏茶,问他求学的目的是什么,问他对自己是否真实。
吴岭澜不解困惑地说,我不关心是否对自己真实,每天我把自己交给书本,我心里就踏实。
梅校长说,你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
然后接着说,什么是真实?
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番话点醒了吴岭澜,也让我想起了我大一的时候。
2、
刚上大学,军训的时候。我们专业所有新生都听了学生会主席关于纳新计划的宣讲,他当时西装革履,声音抑扬顿挫,站在台上光芒万丈。
他说,学校里最好最优秀的学生都加入了学生会,都在这里成为了更好的人。
那次以后,我心里埋下一颗学生会的种子,感觉自己大学里一定要进学生会,一定要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学生会面试前夕,我问了很多以前在学生会的学长学姐,熬了两个晚上,做了一份20多页的学生会活动计划表。
后来初筛很顺利就过了,面试的时候,坐在桌子后面的学长问我,如果学生会的活动和你最喜欢的一门课时间撞了,你会怎么办?
我说可能有两点解决方案,大概就是权衡时间,合理规划内容。
我说的时候看了一眼桌子后面的学长,他对这个回答好像不是特别满意,一直低着头把弄着手里的笔。
最后我又加了一句,如果有必要的话,我可以翘课参加活动。他抬头看了我一眼,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我成功加入了学生会文艺部,当时几乎一个月就会办一次活动,每天的日程要么就是去填场地审批表,要么就是去搬地毯,做活动道具....从白天干到晚上,因为时间冲突也真的翘了自己很喜欢的两门公选课。
有一次办完活动,中午吃饭的时候遇见了一起选课的一个朋友,他问我最近怎么这么忙?好几次选修没看见我了。
说完又自顾自地说,对了你没来的这几次咱们《庄子注解》的老师讲得特别好,听他讲完以后我对庄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愣了一下,内心闪过了一个声音,不知道自己参加学生会到底对不对?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主席说的"学校里最好最优秀的学生都加入了学生会,都在这里成为了更好的人。"的声音完全碾碎。
我对那个朋友说,因为我参加学生会,活动比较多,所以没去。语气无比坚定,眼神也尽量假装自信。但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一丝动摇。
后来有一次,公选课期中测试的时候,我"迫不得已"去听了一次我们老师的课。
那个老师平时讲课很幽默,但那次他眼神很严厉,说话的时候也很严肃。
讲的时候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七个大字 《我所以为的大学》,他以为的大学,是人生极少数自由集中的时代。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自己想学的技能,看自己喜欢的书,追自己喜欢的女孩。至于其他的事情,交给以后的你来完成。
那时候我开始问自己,问自己学生会的工作让我开心吗?是不是优秀的人都加入了学生会?我会在里面成为最优秀的人吗?这是我想要的吗?
3
说回电影,后来吴岭澜随着清华南迁去了云南,成为了西南联大的一名教授。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吴岭澜带着学生跑去山洞上课,那堂课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说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其实也是我的答案。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个人(即梁思成、林徽因、王国维、徐志摩等),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
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吴岭澜的经历的这些,体会的这些,也是我上大学这几年来最大的困惑。
我曾经害怕远离人群,害怕自己不合群。
我曾经害怕脱离忙碌,害怕自己没事做。
我曾经害怕思索未来,害怕自己没未来。
我曾经害怕探寻真实,害怕真实太残酷。
我害怕很多,我错过很多,我质疑自己,我不敢面对,我徘徊不前。
历经时间的洗礼,我才真正地发现,我考虑了很多因素,考虑了他人的感受,考虑了他人的看法,考虑了他人眼中的好,却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没有问过自己的内心,没有从心底喜欢之前所做的事情,等到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和时光。
愿你在内心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找到方向。
愿你被焦虑缠身时,记起你的珍贵,舒缓情绪。
希望你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多说两句>
其实这部电影里还有一句特别喜欢的话。那句话是:"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会还有勇气前来?"
我的答案是会,即使我有的是一个和大部分同龄人相比乐悲交加、大起大落的人生。
但还是想说:"只问无悔,无问西东。"
人类的铁路建设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铁路,全长31.8公里的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 人类的第一条铁路 在过去,修建铁路全靠人拉肩扛。人们将用沥青浸过的枕木铺在路基上,再由几十个人一齐合作,将长长的铁轨搬起铺在枕木上。 用这种方式铺设的铁路位置误差大,铁轨之间还留有很大的缝隙,能够容许的列车通行时速也相当低。这样修建铁路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同时也是对劳动者的严重摧残,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就被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随着时代进步,列车的运行越来越快,对轨道误差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如今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修建,对轨道的平整程度要求极高,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枕木,而是以预制混凝土板作为底座,其上安装的钢轨则是以很强的预应力被牢牢钉在混凝土板上的,不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伸缩。这样的钢轨几十公里也没有一个缝隙,可以保障列车的高速通行。 高铁的路基 不过,要想铺设这样的铁轨,凭借人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自动铺轨车的帮助。 (一)传统铺轨车应用繁琐,需要专门为它建轨道 人们应用自动铺轨车的历史已有几十年。 它类似于一种复杂的门式起重机,伴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而向前运行。它可以在人的操纵下将几十吨重的混凝土底板和钢轨精确地放置在指定位置,相比起人工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传统的铺轨车虽然铺设效率很高,但为它服务却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工期,其中最麻烦之处就在于,铺轨车本身也要依靠轨道才能行进。它的专用轨道虽然无需像铁路主线上的铁轨那样精密,但仍然需要事先专门修建。 在本就十分狭窄的地下铁路隧道中修建专门轨道,施工难度高,工序极其繁琐。 传统铺轨车的施工现场 此外,由于传统铺轨车必须依托铁轨进行移动,因此根本没有自主的转场能力。要想运输它,只能先行拆卸,送到施工现场再进行组装。这极大增加了现场的工程量,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拖延了工期。 地铁的施工环境十分狭小,限制了工程设备的展开 为了提高生产力,工程师们急需一种使用灵活、转场方便、自动化水平更高的铺轨车。 (二)地铁隧道里的"变形金刚"?中国研发轮式铺轨车 ...
评论
发表评论